qq说说 > 文案短句 > 正文
90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原唱(精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解释)
admin 2024-01-18 09:12:50 文案短句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首词。
2、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清徐电发《词苑丛谈》卷四:“子瞻‘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快语也。”
5、英雄与庸众的区别
6、最先这样写的不是他。李白有一首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意思是这从亘古到如今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存在的呢?我停下酒杯问一问它。同样是设问开头,同样是写把酒问月,同样是豪气云天。不同的是,李白写的是诗,而苏轼写的是词;李白写的是月,而苏轼写的是明月;李白赏月的时间很普通,苏轼的月是在中秋节佳节,有特殊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这种上来就问的写法极富艺术表现力,类似的诗句还有:
7、“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8、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9、05“把酒问青天”可分为“把”、“酒”、“问青天”三个片段。这三个片段大有讲头。
10、月亮你不该是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才圆呢?作者在这是分明是在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这是一种无理的质问!但这无理的语气却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弟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离人们的同情。
11、在亲人呵护下的同学们,可以张扬着青春,高声的喊、放肆的笑,痛快的哭、自由的闹。假设当有一天保护我们的亲人突遇了变故,失去爱的依靠,我们是否还笑的出来,我们每天的零花钱还会那样的充裕,是否还会有人每天对我们喋喋不休般的嘘寒问暖,是否还会有人揣摩我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开心?一切的一切都会远去,所以苏轼在这里含蓄地正告我们:当有一份真挚的爱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一定要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12、官网:westudying.com
13、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4、有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异名。
15、上文说过了,苏轼请月亮饮酒,其实是苏轼自己请自己饮酒,苏轼和月亮谈心,其实是苏轼和自己谈心。这里也一样。苏轼问月亮:“为什么我和弟弟各在一方的时候你总是最圆?”实际上是问自己:“为什么每年的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我总是和弟弟不在一起?”瞧苏轼这不满的口气,他肯定问了不止一次,而是许多次;也肯定问了不止一句,而是许多句。例如这样的发问:“老天爷,你为什么对我们这么苛刻?”“老天爷,你为什么总让我和弟弟在中秋节的时候不能团聚?”“老天爷,你能不能对我们好一点点?”“老天爷,你为什么……”诸如此类表达质疑和不满的话,苏轼一定在内心里絮絮叨叨个没完没了。
16、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17、经典咏流传:刘桢《赠从弟》(其二)
18、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19、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0、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也有亏损残缺的时候。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强调了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再圆之时,人也有再聚之刻,很有哲理意味。后人说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都是说得这个道理吧。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解释
1、首先,这里的“天上宫阙”可以指传说中月亮里的宫阙,也可以指传说中月亮之外天上的其他宫阙。不过,就这首词的情景看,显然以指月亮里的宫阙更为合理,因为苏轼请月亮饮酒,就着月亮饮酒,他不太可能想到月亮之外天上的其它宫阙。这样讲,就是说“不知天上宫阙”实际是“不知月中宫阙”。那为什么不直接说“月中宫阙”呢?虽然也有其它原因,例如平韵仄韵的考虑(“上”是仄韵,“中”是平韵),但主要还是为了避免词语重复。
2、后人曾这样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就是说《水调歌头》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王者中的王者。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高层圈子朋友少,尤其是知己少
5、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6、先看第一个片段,“把酒”的“把”为什么好,换成其他词行不行。例如,换成“饮酒”行不行?“饮酒”不行(“喝酒”当然也不行),一定要是“把酒”。
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正确答案:A解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所作,表达了诗人人世与出世的矛盾心情,同时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在词前小序中明确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字。
9、经典咏流传:屈原《离骚》
10、石姝丽,荆门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荆门市播音主持艺术协会副会长,荆门市朗诵协会专家顾问,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客座讲师。
1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2、庄子和李白终究没有冲出大气层,苏轼可就不一样了,奔着天宫就去了。李白只是只想着“出”,苏轼却杀了个来回。太冷,又回来了,这样写极富浪漫主义精神。
13、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扩展资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14、经典咏流传:李大钊《青春》
15、月光写的好的诗词有很多,如:
1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宋代苏轼所作,全诗原文如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7、最先这样写“不应有恨”的不是他。刘禹锡曾写过:“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只不过“不应有恨事”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不是苏轼词中的“怨恨”。比如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里的“长恨”就是“永远的遗憾”的意思。
18、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19、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20、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原唱
1、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阙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3、苏轼内心深处不断的发问和抱怨得不到任何回应,时间长了,苏轼会自己找个台阶下。他会这么安慰自己:“其实也不是每一年中秋节我和弟弟都没有在一起,更不是每一年任何时候我都没有和弟弟在一起。我们在一起的日子还是不少的。只是我和弟弟关系太好了,稍有离别就思念不已。在一起的时候就不胜欣喜,不在一起的时候就不胜幽怨。每次大分大合,都能带来大悲大喜。生活啊,就是这样。自古以来,谁又能和自己的亲人永远在一起,从来不分离呢?”说到这里,苏轼因情睹物,看着月亮想到:“就象天上的月亮,有时候阴,有时候晴,有时候圆,有时候缺。自古以来,还没听说过月亮只圆不缺或只晴不阴。要让月亮永远晴圆,谁也办不到。”
4、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天下所有人的祝福,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词写出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而是熔铸成了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们表示的美好祝愿。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5、这时候的苏轼,从陪伴他自己一晚上的友人那里得不到温暖,从长年累月追随自己的五个亲人(二个夫人三个儿子)那里得不到欢乐。他不认为这些人是他的家,因为他的心不安分、不宁静、不快乐,他希望而且认为天上才有他的家,可是他还是不放心,他知道“心安即是家”,他的家不在别人那里,甚至不在天上,他的家就在自己的内心,他说:“没人理解我,我自己理解我;没人喜欢我,我自己喜欢我;没人陪我玩,我自己陪我玩。”他还说:“你们所有的人都抛弃了我也没关系,我会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我绝不会对我自己失去兴趣和信心,我也不会对这个世界失去兴趣和信心。”
6、“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李白《登太白峰》)
7、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8、其他东西不好,甚至不行。你家小狗和小孩正好差不多同时大小便了,你正收拾的时候,客人来了,你应该让客人等一等,等你干完活再正式招呼他(她)或招待他(她)。你不能一只手拿着小孩的屎,另一只手拿着小狗的屎,笑眯眯地问客人:“来了啊,你吃了没有,要不要吃一点儿?”这时候客人肯定不会回答:“谢谢,我刚吃过。”而会对你客客气气:“谢谢,谢谢,你自己吃,你自己吃。”
9、作者:苏轼演唱:邓丽君王珮瑜等
10、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11、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12、“高处不胜寒”的“高处”能不能换成另一个词,例如“仙境”等?当然可以。但是,“高处”最好。原因是,“高处”指高地位,实际是指地位高的人。苏轼与地位高的人打交道多了。在苏轼看来,这些地位高的家伙,也就是地位高而已,才能、见识不见得有多高。这些地位与才能、见识不相称的人,即使个别人(例如司马光、王安石)道德品德无可挑剔,终非国家之幸,也不是苏轼的知音。
13、经典咏流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4、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5、现在看第三个片段,为什么是“问青天”。问“明月几时有”,按道理应该问明月才对,却问青天,这不是很奇怪吗?因为这相当于张李四到王五家,张三李四就坐在王五对面,王五问张三:“李四啥时候来的?”正常情况下,李四的回答是:“那你问李四好了,我哪知道啊,我是张三。”王五受到抢白后若有所悟地说:“哦,我应该问李四呀。”然后转头问李四:“李张三啥时候来的?”这岂不是见了鬼了。所以,这里的“问青天”显然不是问青天,应该是问明月,也就是说,“问青天”实际上是“问青天上的明月”,因为词律限制(也是为了避免“明月”一词的重复),把“上的明月”四字省略了。
16、如果问:“那为什么苏轼没说问苍天,而说问青天呢?”这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习惯上,呼喊“苍天”往往是出于悲愤(今天如此,宋代应该差不多),而这时候,苏轼内心主要不是悲愤,是寂寞、郁闷、不满,突然看到明月后,觉得天空景色不错,这时候,就不适宜用往往表示悲愤情绪的“苍天”了,于是就用了“青天”。另一个原因是,李白有一首诗《月亮吟》开头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可能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注意,“青天”和“苍天”在词汇学意义上是一样的,“苍”就是“青”,“苍天”和“青天”感情色彩上的区别,仅仅是习惯而已。
17、与苏轼相交甚好的司马光尚且给苏轼这样的印象,与苏轼来往极少的王安石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乌台诗案中王安石曾主动替苏轼说好话,为苏轼的从轻发落起了好作用,但这只说明王安石的个人品德不错,不能说明比苏轼年长15岁的王安石与苏轼是知心朋友。事实是,乌台诗案的发生正是源于苏轼对王安石新党政策的不满和抗议以及新党权贵李定等人对苏轼的不容和迫害。所以,在苏轼看来,王安石这块石头简直是花岗岩,无比顽固。
18、经典咏流传:李白《将进酒》
19、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20、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拼音版
1、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2、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3、向往之情的四个类别
4、下片呢,下片非常巧妙,确实是大诗人必有大手笔,大手笔孕育着大格局。这下片怎么写呀?要一般的人很难接下来,他顺着月光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一缕月光,开始老在天上挂着,现在怎么样呢?照在这楼台亭阁之上,又照在了我们家的窗户上,又接着照在什么呢?照在了我身上,我是谁呀?无眠之人。所以你看,上片本来起调很高,一会儿问明月几时有。一会儿又要乘风归去,随着月光啊,一直都集中在苍穹之上,感觉跟人间没关系。可是苏轼非常巧妙地用了这九个字,把这一缕月光从天上的宫阙和琼楼玉宇转到了自家的楼阁上。接下来,就好办了,作者开始啊,给他自己,也给大家,做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6、经典咏流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7、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水调歌头》版行者末云‘但愿人长久’,真迹云‘但得人长久’。以此知前辈文章为后人妄改者亦多矣。”
8、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9、自我安慰最为可靠
10、“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1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12、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3、人间真无趣,天上好玩不?
14、经典咏流传:苏轼《定风波》
15、这二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说,互相亲爱的人不见得一定要天天厮守在一起(何况也不可能天天厮守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之远,仍然可以遥寄亲爱之情,这个传递远方情感的使者就是月亮。
16、好的词汇当然代代相传,到苏轼这里更是信手拈来,写出自己的风格,抒发了他酒后随性不羁的情感:不知天上的宫殿,现在是何年何月?其实这又关他什么事呢?或许是因为喝醉了,苏轼此时显得有点萌萌哒,很可爱。时间已经很明确了,却又一问再问,这就表明此刻的苏轼酒入肝肠断,心意已生乱,澎湃之情即将叠出,蓄势待发,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很好的铺垫。
17、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18、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19、是“问青天”,不是“问明月”,也不是“问苍天”,为啥?
20、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作者既标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不过,不管是“问青天”还是“问大地”,或者是问其他,只要苏轼把注意力转向了月亮,就说明至少苏轼的心情是不佳的。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呀,苏轼很开心,中秋节饮酒饮了一晚上,他自己都说是‘欢饮’,而且‘达旦’呢。”可是,他自己还说“大醉”呢,那他真的“大醉”了吗?“大醉”之后还能“作此篇”,这“大醉”能是真的么?可见说是一回事,事实是另一回事。既然没有“大醉”,那苏轼为何要说“大醉”呢?这话是给别人说的,是骗骗别人的。“别人”指谁?应该就是当天晚上和苏轼一起饮酒的人。
6、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7、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8、觉得还不错要拉到文末点(在看)哦!
9、“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庄子·逍遥游》)
10、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 上一篇:146句《水调歌头》全诗朗诵一等奖(精选苏轼《水调歌头》全诗)
- 下一篇:没有了
- 搜索
-
- 8511℃排比句例子大全【文案整理39句】
- 2318℃千里送鹅毛打三个数字【文案整理45句】
- 1716℃春娇与志明歌词含义【文案整理40句】
- 1433℃描写雨下得很大的句子【文案整理106句】
- 1170℃从此再无母亲【文案整理24句】
- 992℃龙的成语吉祥语【文案整理42句】
- 822℃排比句构成与表达效果【文案整理40句】
- 815℃曾国藩家训全文及翻译【文案整理19句】
- 802℃赞美老师的句子夸张句【文案整理33句】
- 789℃罗曼罗兰名言名句发现美的眼睛【文案整理61句】
- 说说分类
-
- 说说标签
-